今年"首虎"、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被"双开"

2021-07-03来源:www.055148.cn浏览:644

  6月28日,中纪委发布消息,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中国政法大学原副校长于志刚被“双开”。今年1月22日落马的于志刚,是今年首“虎”。

  昨天的“双开”通报显示,于志刚背弃初心使命,丧失纪法底线,违背师德师风,顶风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收受礼品礼金,接受他人安排的宴请、旅游;组织观念淡薄,不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公权私用,搞权钱交易;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并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等。

  据中国政法大学官网显示,于志刚1973年生,洛阳人。曾任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获过法学学士(1995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1998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2001年,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进入中国政法大学任教,次年破格晋升副教授。2004年至2005年赴英国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2005年破格晋升教授,2006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2009年——2012年5月任研究生院副院长。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年获北京市五四青年奖章,当选第11届全国青联委员。10余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传统犯罪的网络异化研究》等个人专著12部,合著多部,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期内20项。2010年11月,当选第六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

  2018年5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通知,免去于志刚的中共中国政法大学委员会常委、委员职务。

  就在于志刚落马当天下午5时许,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显示,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决定罢免于志刚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职务。同时,于志刚的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委员职务也被撤销。

  2018年3月8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于志刚围绕刑罚执行、减刑假释改革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于志刚认为,最高人民法院当前进行的减刑、假释制度改革,坚持了“严控标准、规范程序、有的放矢”三个导向,即收紧过大的适用减刑、假释的自由裁量权,还制度以严肃性,尽量增大程序透明度,让权力运行明明白白,同时对特定犯罪的减刑、假释进行严盯,严防违规减刑、假释的重灾区再次出现。漫漫千里长堤,可能溃于入海前的最后一公里。减刑、假释过去一度是刑罚制度的“后门程序”,现在做的就是堵死后门。

  “人们常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法网’可以疏,也可以密,但不可以有漏洞。在刑罚制度中,刑罚裁量是网口,减刑、假释是网底。网底要是有漏洞,网口纵然开的再大也是抓不到鱼的。减刑、假释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收紧网底,让鱼不漏出去。”于志刚说。

  于志刚还认为,减刑、假释制度的改革,是将阳光司法从刑罚裁量延伸到刑罚执行,这是重塑司法公平,也是维护司法的公信力,更是为了让老百姓感受到“体感正义”。

  他还说,“我感觉最高人民法院报告特别好的一点是,重视“体感公平正义”,报告在这个方面有了非常大的提高,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立场,以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公平正义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工作目标。北京作为互联网发展的中心城市,建议尽快设立互联网法院,定位要高要清晰,不但要审理境内跨区域案件,还要审理跨境的涉网民商事案件,维护中国国家和公民的海外利益,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2017年9月6日,中国政法大学法治信息管理学院正式成立,首创工科专业,迎来首批30名本科生。

  法治信息管理学院联席院长于志刚在法治信息管理学院成立仪式暨2017级开学典礼上说:成立法治信息管理学院和招收法治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实行双专业、双学位的培养,是我校跨学科、交叉型、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一小步,却是我国法治人才培养模式从过去的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的法治思维、法治人才培养模式迈入信息时代的法治思维、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大步。法治信息管理学院的成立仪式和第一届学生开学典礼,是我校人才培养的大事,也是学校落实习总书记考察中国政法大学重要讲话精神最新和最重要的具体举措之一。